计算机学院多措并举,努力提升科研工作整体水平

作者:学工办 更新时间:2018-03-30 点击数:182

一、加强调研,建章立制,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

2017年下半年以来,学院多次召开青年博士座谈会、教授座谈会,一方面摸清学院人才库的基本情况,把好学院科研工作的当前脉搏,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目前发展目标与形势,鼓励高层次人才队伍尤其是青年博士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科研工作。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院于2017年下半年对办公及教学科研用房等资源进行大范围整合,将实验室和科研用房按照学科方向实现相对集中,合理优化、减少公共用房面积近200平方米,空置用房150多平方米。通过资源配置整合,促进了学科方向和科研团队的发展,为今后学院引进人才、教学科研建设与发展留有余地,提供了保障。

优化科研软环境建设,营造更加宽松适宜的学院科研微生态。对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任期目标考核办法》等涉及教师重大关切的相关制度进行充分的调研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优化制度体系。

二、走出去请进来,搭桥助力,提升教师科研素质

始终把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列为学院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采取多项措施,走出去多方宣传走访,加大引进力度,争取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更多的青年博士。

深入挖掘存量人才的潜力,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全面成长。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用,严格把控引进人才的后续培养过程。对新入职博士前三年、后三年任期目标进行规范梳理,签订目标任务书并加强过程督导督促;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到企业交流合作、挂职锻炼,提升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服务社会的有效性,目前多名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任崇广博士与国家电网等企业合作研发的绝缘子智能清灰平台等产品被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先后报道,其本人于201612月入选淄博市“英才计划”,20179月获淄博市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突出贡献奖并入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扶持计划,获“三个一百”(100万资金、100平米研发场地、100平米公寓住房)政策支持。

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提高学院教师国际化水平。学院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两年已有王海鹏、方春等8位青年博士先后前往美国、日本、爱尔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访学,对促进学院人才成长、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具有推动意义。

多次聘请校外专家到学院举办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帮助青年教师解读学术问题、指导教师做好课题申报。发掘学院自身资源,举办 “博士讲坛”,通过讲坛,学院青年博士对自身科研经验进行分享,将总结、交流、启发相结合。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三、明确学科方向,强化团队建设,凝聚科研力量

开展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研讨会,明确了智能系统、网络空间与信息安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等5个今后学院重点发展的学科研究方向,同时对现有科研力量进行整合,形成与学科重点研究方向相一致科研团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实验室和科研用房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凝聚科研力量,实现重点突破。

四、加强横向联合,寻求行业动力,深化产学研融合

学院先后组织教师与机械、交通、农工等学院进行沟通交流,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鼓励教师走出去,开展各种横向联合,先后组织教师到10余家企事业单位考察,了解淄博市相关企业技术水平和需求,督促教师参与“校城融合”项目。

组织召开专题党政联席会,传达学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专题会议精神,就学院在学校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中的定位、应起到的作用、可发挥的优势和特色等方面进行研讨,明确了下一步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做好产学研融合的思路。

积极与企业、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对接,为教师横向课题研究提供信息、争取政策支持。自去年下半年来,先后与山东省计算机学会合作,举办了山东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年会;与淄博市计算机协会和经信委联合,举办了学院与企业“校城融合”对接会;学院负责人带领教授、博士团队,多次走进山东兆物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淄博思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淄博市信息科技企业,就校城融合背景下的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学生就业实践等多方面内容达成合作意向,开展深入合作。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树立“科研强院”观念,突破 “被动科研、无组织科研、闭门造车式科研”的传统框架;不断规范科研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团队、管理制度、管理过程、管理目标,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适应教师科研发展需求,适应学院全面发展需要;继续营造科研氛围尤其是项目申报氛围,优化科研微生态,提升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提升科研经费的到位率,形成“有目的、有组织、有团队、有针对性地科研”新局面。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9号教学楼
邮编:0533-2783479
电话:0533-27834
邮箱:jsjxy@sdut.edu.cn
© 2022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