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荒滩育良种 农业科技助发芽 ——“智此青绿,水碧天蓝”实践团参观一邦农业科技盐碱地试验田
通讯员:赵振翔 乔善轩 赫英魁 责任编辑:杨嘉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山东东营作为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山东理工大学“智此青绿,水碧天蓝”实践团到东营一邦农业科技基地盐碱地试验田,由基地技术人员带领进行学习参观。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共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总面积的38%,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具备作为盐碱地试验田的天然优势。东营垦利地域的盐碱地土质pH值在8.0至8.5之间,其较高的pH值会降低植物对钾、磷、铁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对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且当地土壤含盐量大多在千分之五左右,而超过千分之五后许多作物如高粱等难以在该类土壤中生长。一邦试验田采用基因选育、对照育种等多种育种方式进行新品种的研发,以适应盐碱地的土壤环境。
实践团指导老师与基地技术人员就如何将科学育种与大数据科学相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化管理试验田等多项技术进行讨论,以及如何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盐碱地的治理上进行创新性应用。此次讨论迎合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呼吁,在这条创新应用的路上,一邦农业科技基地敢于担当新局,在全省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创新上走在前,作表率。
实践团成员跟随技术人员参观了各类试验品种,如耐盐碱的芝麻、玉米等作物,盐碱地土壤的性质在部分情况下并不会影响杂草生长,因此芝麻试验品种在种植时需要在土地上附黑膜以抑制杂草生长。
通过此次参观,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盐碱地改良技术和耐盐碱作物的培育过程。他们亲眼见证了科技如何赋能农业,通过基因选育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不仅使得传统的盐碱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还为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次参观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科技在农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还与基地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了如何将参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科研中。实践团的指导老师鼓励学生们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推动盐碱地综合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和实践,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