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5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 检测、评阅、答辩、评优、归档工作的通知

作者:教学办 更新时间:2025-05-21 点击数:10

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全体毕业生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工作,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恪守学术诚信、遵守学术准则,杜绝学术不端行为。202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评阅、答辩及材料归档等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1. 文字复制比检测:5月27日-30日(14周周1----14周周5)

2. 评阅专家评阅:6月3日-6日5日(15周周2--15周周4)

3. 毕业答辩:6月7日全天(15周周6)

4. 学院二次答辩:6月10日(16周周2)

5. 成绩上报:6月10日中午前(16周周2)

6. 校级优秀论文推荐:6月12日(16周周4)

7. 毕业设计材料归档:6月19日(17周周4)

二、文字复制比检测

(一)工作要求

1、检测对象:所有202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

2、检测方式: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进行检测, 检测网址:http://sdut.co.cnki.net。

3、检测内容:

论文正文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可整篇提交,系统会自动识别去除封面、目录、参考文献部分后进行检测。由于提交复制比检测的论文用于论文盲评, 为达到盲评的要求,学生上传论文时须隐去论文封面以及致谢等中带有学生和指导老师相关信息。

4、论文格式:

采用word文档或PDF文档,且论文不能加密。文件名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如:基于安卓平台的赛车竞速类游戏的设计与开发.pdf或基于安卓平台的赛车竞速类游戏的设计与开发.doc。

(二)检测流程

1、检测时间:(答辩前)每位学生有两次提交论文检测的机会,。

首次提交检测截止时间:2025年5月27日20时(14周周2)。

第二次提交检测截止时间:2025年5月30日20时(14周周5)。最后一次检测结果合格可以进行论文盲审。

答辩时间:2025年6月7日 (15周周6)。

2、检测安排:

(1)检测采取“学生个人上传论文-导师审核-审核通过后的论文才能进入查重环节”的检测方式。

学生提交论文“待检测文档”,指导教师下载审阅,一旦点击“审核通过”,系统将自动检测。

(2)首次提交检测结果在30%以下(含30%):如果内容有变动,必须在5月30日参加第二次检测。

特别提醒:学生上传“待检测文档”时,务必按照“知网毕设系统简易操作手册(学生)”操作,不要提交到附件位置,否则不予检测。

3、检测结果认定与处理:

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结果在30%以下(含30%)的论文为合格,准许参加毕业答辩;论文文字复制比超过30%而小于50%(含50%),经修改后复制比检测合格的可申请参加学院组织的二次答辩;文字复制比超过50%或经修改后检测仍不合格者,须在下学期开学后方可进行复制比检测,检测合格后学院组织答辩。文字复制比检测不合格的论文不得进入答辩与评优环节。

三、论文评审

1、评阅时间:6月3日-6日5日(15周周2---15周周4)

2、评阅安排:

论文评阅采用知网系统线上盲评方式进行。论文评审在第二次复制比检测后进行,评阅合格后学生方可参加毕业答辩。每篇毕业设计(论文)送2位评阅专家进行全盲评阅。

(1)14周周4前:毕业系统线上分配盲审评阅教师(通信、数媒由系主任完成,计科、软件、数科由教学科完成)。

(2)15周周2—15周周4,评阅教师评阅论文,给出评阅分数及意见,评阅意见不能少于60字。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得分为两位专家评阅分数的平均值。

2位专家评阅为“合格”的直接参加答辩;若1位专家都评阅为“不合格” 或2位专家评阅为“不合格”的,修改论文,重新进行复制比检测和论文评阅,合格后参加二次答辩。

注:评阅专家评阅时,要先看文字复制比检测结果,如果超过30%, 不要进行评阅,文字复制比检测合格,方可进行评阅。

四、毕业设计答辩安排

(一)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及各专业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1、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田兆富 王志强     副组长: 孙福振、钟丽霞

成员:王海鹏、吴志勇、王振、杨善良、张立晔

2、专业答辩委员会: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答辩委员会:

主任:王海鹏、吴志勇、王振

委员:郑晓、谢楠、王举辉、李钊、曲志坚、王德亮、程震、刘秋香、吕兵、孙坤、李鑫鑫、王绍卿、肖爱梅

(2)通信工程专业答辩委员会:

主任:袁玉英   

委员: 孙鉴、梁春燕、孙文珠、袁文浩、朱树平、单朴芳

(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答辩委员会:

主任:杨善良

委员:常征、李艳群、袁静、孙勇、王涛

(二)指导教师评价、论文评阅评价与答辩委员会答辩的组织

本次毕业设计答辩共分18个小组,校内学生线下答辩,无法返校学生线上答辩。线上线下每位学生答辩时间为10分钟左右。

1、答辩时间、地点

答辩时间:15周周6全天(6月7日 )上午8:00—12:00 下午2:00—6:00 进行。

答辩地点、 答辩分组见附件1《2025届毕业设计答辩安排表》。

2、 学生在答辩前准备的材料:论文 1份、毕业设计答辩评审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由答辩学生于答辨之前交到各答辩小组。

3、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将答辩评审表、答辩记录表录入毕业设计系统,并将答辩不合格名单15周周日前报学院教学科。

4、首次答辩不及格的学生,指导教师对学生加强指导,参加二次答辩。答辩缺勤学生不能参加二次答辩,跟随下一年级重修。

5、答辩期间答辩教师不许请假,确有特殊情况者,向分管院长书面请假。

6、答辩小组答辩用表见附件五。

(三)二次答辩

   1、时间:16周周二 

   2、各系部成立二次答辩小组,组织二次答辩,各答辩小组于16周周二前将成绩、答辩评审表、答辩记录表录入毕业设计系统。

五、成绩的上报及注意事项

1、16周周2中午12点前:指导教师填写“2025届毕业设计评分汇总表”,并登录毕业设计系统填报指导老师成绩。

2、16周周3上午8点前,系主任汇总 “2025届毕业设计评分汇总表”,提交教学科。

3、16周周3下午5点之前,系主任在教务管理系统里上报成绩。

注意: 报成绩前指导老师要收齐学生毕业设计所有材料,并且材料整理要合格,否则不予报成绩;如果学生材料整理不合格,报上成绩,出现问题由指导老师承担。

六、毕业设计(论文)最终版提交及论文信息核对

根据学位授予信息备案数据填报和教育部论文抽检的通知要求,2025届毕业生应于2025年6月11日前,在“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最终版提交,指导教师及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最终版审核和确认检测,否则,无法产生最终版查重报告(教育部论文抽检需要此查重报告)。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最终版提交后,请及时按照要求在“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相关信息核对工作。2025年6月13日之前2025届毕业生和指导教师应全部完成论文相关信息核对,确保论文版本及信息正确,确保学位授予信息备案数据填报信息完整、正确,信息不正确的学生学信网上将无法进行学位授予信息备案。

七、校级优秀论文推荐

1、各专业按≤2%的比例上报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结果要求≤15%,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文字复制比检测结果要求≤30%。

2、答辩小组在答辩完成之后,将拟推荐校级优秀的学生名单和指导教师姓名报告给系主任汇总。若校级优秀人数不超过该专业人数的2%,即可认定为校级优秀,由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组织校级优秀材料的填报;则交专业答辩委员会讨论决定优秀人选。

3、各系部将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上报表、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推荐表纸质材料一份于16周周4(6月12日)前报送至教学科,同时将推荐表及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电子版(.pdf格式)和论文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全文)发送至359729566@qq.com。

八、毕业设计(论文)AIGC检测

为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规范学生科学合理使用AIGC技术,杜绝人工智能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使用类似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生成内容),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管理,我校自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在中国知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进行答辩终稿AIGC检测(每个学生只能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终稿AIGC免费检测1次),AIGC检测值将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原则上不超过40%。

检测时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终稿定稿(最后一次复制比检测稿)后至学生正式答辩之前。

检测方法:AIGC检测系统已嵌入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模块中,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模块中上传的本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终稿经指导教师在系统中审核通过后,系统将进行AIGC检测,检测完成后指导教师即可查询到毕业设计(论文)AIGC检测结果。学生如个人需要自费AIGC检测,请认准毕设系统左下角知网官网,个人检测属学生自愿行为。

九、毕业设计材料的整理、归档及注意事项

 进一步规范我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使毕业设计(论文)材料归档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现就2025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材料归档包括线上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材料+线下纸质材料归档两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一)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

1、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认真在毕设系统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中英文翻译、工作进程记录、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报告及工作总结等的提交工作。

(2)6月11日前(16周周三)前,学生要将毕业设计(论文)最终版上传毕设系统,文件命名要求:班级+姓名-毕业设计(论文)题目.pdf,如:通信2001王某-基于飞蛾扑火优化的定位算法的仿真设计.pdf。

(3)终稿复制比检测的“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全文)”,指导教师在确定检测论文与归档用论文一致的情况下签字确认,并在毕业论文(设计)资料袋中保存。

注意:论文终稿和第二次复制比检测版要保持一致,指导老师要把好关,不可出入太大。教育部对系统内的终稿抽检,如果不合格,将依法撤销已授予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

2、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工作进程记录、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报告、工作总结等材料,写出内容充实、丰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2)在系统中完成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工作,写出客观、公正、有针对性的评语,并给予合理评分。

3、对系主任的要求

(1)在毕设系统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审核工作。

(2)在毕设系统中完成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的提交工作。

(二)毕业设计(论文)纸质文档

1、对学生的要求

按以下要求整理归档材料:

(1)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全文),指导教师在确定检测论文与提交论文一致的情况下签字确认。

(2)毕业设计手册  

按照学校下发的毕业设计手册模板的顺序,即:按照①封面 ②任务书③校外导师简历(校外毕设需要此表,附件3) ④毕业设计“复杂工程问题”界定表 ⑤开题报告 ⑥毕业设计工作进程表 ⑦中期检查报告 ⑧个人总结 ⑨指导教师评审表、⑩评阅教师评审表、 ⑪答辩评审表、⑫答辩记录 的顺序进行整理后自行装订。

(3)英中文翻译   

按照①封面 ②英文  ③中文 的顺序组织文档,英文和中文部分从1开始连续编排页码,封面不要页码。

(4)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说明书)

按照学校统一要求的格式及顺序打印论文,论文由学生自行装订。

(5)光盘

将上述四项的纸质材料的电子版(手册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连成一个文件)和所开发的软件及其他成果一并刻成光盘。学生在光盘上用记号笔写清班级、学号和姓名。

光盘内容要求与档案袋装的纸质材料完全相符,不相符者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整理。

(6)档案袋

1)正面:

 成绩:由指导教师填写。

“设计题目、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 等信息由学生填写。“年月日”填写:二〇二五年六月十九日

2)左侧面:编号——填写归档号(以附件2为准)。

3)右侧面:学号——填写学生学号。

4)背面:

 “1  毕业设计手册”——任务书、开题报告、工作进程记录、工作总结按照实际页数填写,指导教师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意见、答辩记录的页数均填1,阅卷教师评阅意见填4。

“2 设计说明书或论文”—— 件数为:1; 页数:填写论文正文及附录的页数之和。

“4 光盘、软盘” ——“件数”处填写1。

“5 译文材料”—— 件数为:1; 页数:填写英文及中文的页数之和。

“6 备注”——注明:“中期检查报告”、“毕业设计复杂工程问题界定表”和“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

毕业设计手册、中英文翻译材料、毕业论文、光盘一并存入档案袋。

说明:

(1)如果指导教师认为学生整理的材料不符合要求,暂时不能离校,请于毕业典礼之前给教学管理工作办公室报相关学生的信息(班级、学号、姓名),学院将学生的证件代管。待材料合格后,再将代管的证件发放给学生。

(2)如果有学生选题后没有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或未交论文,登录成绩为缺考。指导教师代为其整理档案材料,档案袋里应放置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曾经提交的中间文档及成果,并附一份教师对该学生的表现的情况说明。

2、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第一负责人,对学生提交的归档材料,要认真检查确认,确保归档的规范性。

3、对系主任的要求

(1)各专业系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互查。

(2)各专业系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对指导教师提交的归档材料进行抽检。

(三)时间要求

1. 2025年6月10日前,全体毕业生、指导教师、答辩录入员及系主任在毕设系统中完成材料的提交及审核工作。

2. 2025年6月11日前,学生按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手册、图纸及译文等资料的打印工作,并提交给指导教师。

3. 2025年6月19日前,完成所有毕设材料的归档工作。

归档时间:  17周周4全天  地点:9-1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5年5月20日

附件1 2025届毕业设计答辩安排表 .pdf

附件2 毕业设计名单及归档序号.pdf

附件3 毕业设计(论文)校外导师信息登记表.docx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9号教学楼
邮编:0533-2783479
电话:0533-27834
邮箱:jsjxy@sdut.edu.cn
© 2022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