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结合学院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构筑“德育领航、学风建设、创新实践、职业导航”四大工程,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五有人才”。
(一)实施德育领航工程,以信念之风,扬理想之帆,立栋梁之志,筑成才之梦
1、做好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的系统设计。结合十九大召开等重要事件节点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组织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做核心价值的践行者”等系列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占领思政教育网络阵地,构建“互联网+思政工作”新模式。在现有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基础上,整合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资源,打造新媒体阵地集群。重点建设当前学生使用最多的网络交流媒体---微信平台,不断改变文风,继续完善板块内容,选树一批在专业学习、志愿服务、创新实践、公益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榜样典型广泛宣传,在同学中传递正能量。2017年度,计算机学院微信公众号共发布信息2081条,累计阅读量20万余次,单篇最高阅读量1586次。
3、以党建促团建,党团教育落实落细。上好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第一课,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亲自为新生做入党启蒙教育专题报告,引导新生群体系统地了解党的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好各个学生群体的党课培训工作,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两学一做”教育课堂、“团支部风采大赛”等活动,将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引导广大学生群体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从了解、接受任课教师入手,培养课堂兴趣,引导广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基本课程内容的准确把握上。
4、构建公平公正的荣誉评价体系,开展校园公正实践教育和诚信教育,鼓励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倡导校园正能量。在学生评奖评优、干部选拔、组织推优等学生的重大关切中,坚决贯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狠抓学生负责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对“公平公正”理念的认知和践行,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
5、完善阳光感恩精准资助体系,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成才。及时关注因家庭突发变故陷入经济困难中的学生,重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从制度设计、流程规范、过程监督、结果公示、反映渠道等环节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奖助学金精准发放给需要的学生。
6、强化廉洁自律教育,将廉洁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外化教育效果。灌输教育、情感教育与体验实践教育相结合,一方面灌输廉洁自律理念,另一方面,采用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组织学生走进焦裕禄纪念馆、走进张店区廉政教育展览馆、走进校史馆,通过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宿舍活动、党员亮身份、“两学一做”示范岗等多种情景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方式,让广大学生置身其中,加以正确引导;注重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将理论学习内容“接地气化”、将先进学生团体、优秀人物“平常化”,传播正能量,不断将廉洁自律教育渗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7、开展“六个文明”创建活动,基础养成见行动。倡导仪表端庄,培养举止文明。执行文明行为“十不准”规定。即不随地吐痰,不乱扔脏物,不破坏公物,不乱贴乱挂乱画,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脏话、粗话,不在公共场所谈情说爱,不酗酒,不穿拖鞋、背心进教室,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起哄、打闹。提升学生行为文明;培育宿舍文化,创建宿舍文明。开展公寓文化创建活动,杜绝无故晚归、夜不归宿、违章使用电器、吸烟、溺网、打架等不文明行为;倡导自主学习,创建课堂文明;遵守网络道德,倡导网络文明。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积极参与清朗网络•青年力量——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在网上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形成青春正能量;倡导身体力行,开展就餐文明;加强诚信教育,倡树诚信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课程学习、人际交往、考试和就业等过程中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诚实守信。
(二)实施学风建设工程,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1、根据学生实际实行分类教育、分类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按照“四个一” 的方针要求和帮助每位学生找到一位指导老师,参与一个实践平台,确立一个专业方向,最终收获一项学习成果;积极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根据专业和年级特点,对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围绕纪律教育和养成教育开展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高年级的同学重点围绕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开展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考研考证。对应届毕业生,自第五学期按照考研方向、就业方向分别加以重点引导。对考研方向的学生强化学术意识教育和基础理论指导,对就业方向的学生依托各合作企业加强专业实习实践和专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2、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教风促学风。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发挥教师课堂主导作用,明确任课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职责。狠抓班级学风考风,督促任课教师严格学生课堂出勤,实施“学院、教师、班级”的三级点名制度,为每个班级配发了《点名册》,每节课学习委员负责考勤,考勤结果由任课教师签字确认,定期汇总、通报、处理;辅导员坚持参加学院课堂出勤督察组,督促学生课堂出勤;严格请销假制度,课堂请销假由任课教师执行,学生外出请销假由辅导员执行;根据班级导师工作大纲,明晰班级导师工作定位,突出班级导师在学风建设中的责任,形成班级导师定期交流机制,开展“班级导师沙龙”,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做好考试巡视工作,努力杜绝考试作弊;低年级实行班级目标化管理,每一位学生确立年度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和周目标,将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实施学习留痕管理;组织一年级学生上好晚自习,指导学生提高晚自习的学习效率。
3、加强公寓规范化管理,促进优良学风形成。建立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实行党员宿舍挂牌,接受学生监督,带动优良学风、舍风的形成;继续推进学生公寓自律档案制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严格规范宿舍使用电脑行为和按时熄灯,督促学生自觉遵守公寓管理规范,保证正常学习和休息。
4、积极探索学生微组织建设,构建学生社群生活学习新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分类,组建彰显学生个性发展的微组织,创建微组织活动场所“稷下空间”。“稷下空间”分为线上虚拟空间和线下空间:线上空间为各组织提供线上活动场所,主要形成基于移动互联网APP平台;线下运作模式主要以沙龙、研讨、兴趣活动等为载体展开。通过微组织建设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远离网游,远离御宅,依靠组织力量投入到生动活泼的现实学习生活之中。
5、加强家校交流,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积极加强家校联系,凝聚教育合力,构建家校合一的教育平台。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建立定期联系家长制度,分专业、分年级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三)实施创新实践工程,助推实践育人
夯实科技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和就业创业实践三大基础实践育人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1、积极组织创新创业专业及课程改革项目立项工作,启动北京德润启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9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加强校内的ACM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智能装备创新实验室等10大开放实验室制度建设,改革教师及学生考核系统。
2、重点打造ACM程序设计竞赛等6项品牌赛事,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竞赛培训选拔机制,引导学生在实验室、在竞赛中检验和梳理所学知识。今年6月份,该6项竞赛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学生竞赛公益项目捐赠资助,资助金额共计21万元,资金用途分为项目运营和选手奖金两部分,其中选手奖金占资助总金额的80%以上;11月份,与北京猛码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设立“猛码科技竞赛学生资助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相关赛事,每年2万元,连续3年。
3、精心组织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在ACM竞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等全国和省级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斐然,本年度学院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分别获得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获校市级三等奖以上150人次。获第三届山东理工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
(四)实施职业导航工程,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加强调研,针对学生需求和行业发展,从一年级抓起,构建分年级、分专业、递进式职业发展指导体系,通过线上线下进行及时有效交流和就业指导,督促学生及早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实现高质量就业。